前不久,我國首次推選出10位種業功勛人物,有中國“雜交油菜之父”稱號的華中農業大學的傅廷棟院士名列其中,他不僅是湖北省也是全國高校的唯一入選者。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油菜單產增加了3倍,總產增加10多倍,目前國產菜籽油約占國產食用植物油50%,這其中,傅廷棟和他的團隊先後主持育成“華雜3號”、“華雜4號”、“華協1號”、“華油雜62”等10餘個雙低油菜雜交種,累計推廣面積近億畝,創造經濟效益超過30億元。
  波里馬雄性不育材料的
  首位發現者
  國際雜交油菜應用的第一個十年(1985至1994年),加、澳、中、印及丹麥等國審定了22個油菜三系雜交種,其中13個是利用波里馬雄性不育材料育成的。中國油菜雜交種應用近30年,應用波里馬雄性不育育成的雜交種有100多個,累積推廣面積6億多畝,而波里馬雄性不育材料,他正是國際上的第一位發現者。那一年,他34歲。
  5月16日,傅廷棟從北京領獎回來。第三天,他就出現在湖北省沙洋縣。那是他的最近一個科研項目——“油菜全程機械化生產及配套關鍵技術”。油菜從種到收,“滅茬、旋耕、施肥、播種、開溝、覆土、封閉除草”,他都想全程實現機械化,這樣農民基本不用下田,讓農民“快樂種油菜”。
  他像農民大爺一樣
  常常下田農作
  今年已經76歲的傅廷棟還常常下田農作,就如同一名在田裡忙碌的農民大爺。有一次,在華農工會舉辦的晚會上,有個單位的節目是人物模仿秀,當表演者穿戴著“傅氏六件套”出場,全場大笑,隨即掌聲雷動。
  “傅氏六件套”指的是草帽、挎包、深筒靴、水壺、工作服、筆記本,那是傅廷棟的“標配”,也是他的六件“寶貝”。
  這個暑假,傅廷棟又將去青海、甘肅進行油菜北繁研究。這個“習慣”,從1975年開始,他保持了近40年。原來,他看到那裡7月底小麥收穫後一般不複種,他就想到利用7月底到嚴冬之前2個多月時間的空閑耕地,播種以收穫青飼料為目的的飼料油菜,解決飼料不足的困難。目前,他和他的團隊已育成飼料油菜專用雜交種“飼油1號”,畝產青飼料3—4噸,相當於30畝草原一年的產草量,可供兩頭羊吃一年,為西北、東北發展畜牧業探索了一條新的思路。
  其實,在武漢,像傅院士這樣走在我國甚至世界科技前沿的科技工作者及其團隊還為數不少。武漢大學朱英國院士的“兩系法雜交水稻技術研究與應用”, 中鐵大橋局集團有限公司的“三索面三主桁公鐵兩用斜拉橋建造技術” 給我國的水稻種植和大型橋梁建設作出了重大貢獻。從天上的“北斗”,到地上的“水利”,也都刻進了武漢科技工作者的智慧。
  鏈接:85所高校,110餘萬大學生,武漢是擁有大學生人數最多的城市,63名兩院院士,武漢的科技實力在全國名列前茅。
  教育大市、科技大市,是一個城市的強大智囊。也是留住人才,吸引精英的重要因素。在2012年、2013年的全國科技進步獎評選中,其獲獎成果連續兩年位列全國第四。
  記者屈建成 通訊員 範敬群  (原標題:“農民院士”傅廷棟腹有詩書氣自華)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it37ithci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